六安工业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亮丽答卷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经信局发布时间:2021-03-01 17:31
字号:下载我要纠错打印收藏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世纪罕见的三重严重冲击,加之汛情严峻考验,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但危机中育新机,考验中显担当。2020年的老区六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脚踏实地确保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企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经济强。六安市委市政府坚持将发展实体经济、壮大制造业作为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主战场,在艰难开局中负重前行、砥砺奋进,顺利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回暖、率先回归常态”的目标任务,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可以载入六安发展史册的优异答卷。

◆全省“独一份”,两项主要指标均列前三。——2020年,六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技改投资增长11.9%,高于全省12.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纳入省政府考核的工业这两项主要指标,六安是唯一均位居全省前三的地市,创十年来最好成绩。此外,在衡量工业经济支撑性和发展质量的指标中,六安市工业用电量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均居全省第1位。

◆追赶者的逆袭,多项工作后来居上。——起步即冲刺,抢滩布局5G产业。2020年是5G元年,六安市敏锐察觉到此万亿级产业的发展前景,在全省率先出台《六安市5G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和一揽子配套政策,5G基站建设、5G工业项目、5G+工业互联网示范整体走在全省前列,正威5G新材料产业园、春兴5G科技园、AMOLED柔性显示触控模组及5G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瀚海新材料5G数字工厂入选全省首批5G创新十大应用。在全省推进5G示范应用现场会上,六安市被选定为典型代表作经验交流。“无中生有”,燃料电池产业脱颖而出。围绕一个项目延链补链强链,在全省率先布局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出台第一个专项支持政策,发布氢能产业规划,建成全省第一个燃料电池工厂、第一座加氢站、第一条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全国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万套级电堆生产线。2020年9月份,国家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六安市“闻风而动”,联合省内合肥等地市申报全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全力优存量促转型,技改经验全省推广。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实施规模工业企业“老树育新干”工程。我市围绕“六化”抓技改的经验做法多次被省级媒体刊载,连续2次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交流。疫情防控与保产保供两手抓,在超额完成国家、省调拨以及驰援武汉任务的同时,全市应急保障物资实现自给自足,我市一家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市经信局一名工作人员被工信部授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厚积薄发,“十三五”工业建梁立柱。——“十三五”期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8.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大步。

一是打造“全面精准”的政策引导体系。市委市政府连续14年以一号文件出台全市工业经济工作意见,体现的就是老区人民不服输的韧劲,越是前路漫漫越要迎头赶上。“十三五”期间,六安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全面精准的政策引导体系。高规格召开制造强市大会、民营经济大会,深入实施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六安市实施方案》《六安市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定向把舵,支持工业互联网、“专精特新”、5G、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机制砂石、钢铁等系列产业政策精准用力,降成本、清拖欠、困难企业救治、僵尸企业处置、“保主体服企业增信心”等专项行动综合施效。累计争取制造强省等专项资金3.4亿元,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专项资金7亿元。在全省发展民营经济考评中上升5位进入全省前6。

二是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体系。工业强市战略既是历届党委政府压茬推进、接续不断的发展口号,更是590万老区人民的振兴之梦。“十三五”以来,汽车梦、钢城梦、航空梦、光显梦等一个个产业梦圆。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形成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采矿冶金(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培育了霍山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霍邱铁基材料、金寨先进光伏制造、舒城电子信息、叶集木材家居、六安汽车零部件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在高端装备、新能源、燃料电池、航空等先进制造领域取得新突破,分别获批省战新产业“一基地、一工程、三专项”。2020年五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7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1.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8.6%。

三是夯实“开放融合”的平台支撑体系。开发园区优化整合和创新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区、6个省级开发区为主体的“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源”的园区平台体系基本成型。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霍邱、霍山、叶集获批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霍山开发区获批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叶集开发区获批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金寨、霍山获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列入全省首批18个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区。8个开发区在全市不到1%的国土面积上,贡献了全市76%的工业产值、82%的工业税收,集聚了全市66%的规模工业企业、87%的高新技术企业。区域开放合作开启新篇章,长三角一体化、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和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等省级战略叠加,《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六安双创中心、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分别落户并挂牌,建成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1家,工业设计中心49家。成功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四是培育“融通发展”的企业梯队体系。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十亿企业成长、规模企业递次纳规”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户,产值超亿元企业313户,超10亿元企业18户,实现百亿企业零突破。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户、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6户,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35户。六钢集团、迎驾集团、应流集团、长江精工、江淮电机、星瑞齿轮等支柱企业持续稳健发展,精卓光显、胜利精密、中财管道、英力电子、嘉悦新能源等一批新兴企业快速崛起。大力实施工业项目“积树造林”工程,“项目为王”意识深入人心,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20年全市签约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65个,协议总投资1856亿元;落地建设项目380个,当年完成投资373亿元;投产项目231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0户。各项数据均为“十三五”最好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项目投资1550亿元,建成投产亿元以上项目420个,六钢集团、雅迪机车、精卓光显等企业实现当年投产、当年纳规,中财管道、东旭康图、精卓光显、胜利精密等投产达效后迅速成长为10亿级骨干企业,六钢集团投产当年产值破百亿。

标签:
关联信息